沭阳县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沭阳县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构建农村土地矛盾多元化解机制
发布时间:2018-09-26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近年来,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,各项惠农政策力度加大,农村土地经营和流转效益提高,历史遗留、新引发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有上升趋势,特别是农村承包土地确权工作的推进,导致涉土信访、仲裁、诉讼案件增多。盐城市农经职能部门依托农村土地调解仲裁委(庭),协调人民调解员、仲裁员、法律顾问、公职律师、司法人员和镇村干部等人员,以协商、调解为主,仲裁和引导诉讼为辅,多管齐下,从法律层面、社会层面和情感层面共同发力,形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有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。
  加强法规宣传增强群众法律意识
  针对部分农民法律知识缺乏、法律意识薄弱和利己排他的法律思维,广泛深入地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活动。指导县(市、区)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政策宣传活动,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,解答农民有关土地法律问题和疑问,并请有关专家、法律工作者举办讲座,形成立体的、多元的法律宣传模式,切实提高群众对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》和《土地承包法》的认识和理解,引导群众走土地仲裁渠道,减轻信访和诉讼压力。在此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中,专门致农户一封公开信,送到每户群众家里(180 万份),编印50000多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政策问答,把“为什么要开展确权、确权有哪些政策、有关问题怎么处理”等农民群众关切的问题,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向基层干群说清楚、讲明白,为积极开展仲裁调处,切实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奠定良好的氛围。
  注重队伍建设壮大矛盾调处力量
  阵地和队伍建设是依法开展矛盾调处工作的必要保障,加强基层农经部门编制和队伍建设,效果比较明显。一方面,按照职能法定、科学定编的要求,进一步加大参公和事业单位招录力度,充实县、镇农经队伍,提高农经人员积极性,积极发挥农经职能作用。另一方面,根据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》的要求,为顺利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,大力推动仲裁阵地和队伍建设,相继成立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(庭)、乡镇调解委员会。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庭已实现县级全覆盖,设有仲裁员 118 人,其中农民仲裁员17 人,乡镇调解委员会专职人员252 人,村组调解员 5401 人。另外,利用“三清三实三帮”和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的大走访活动,印发法律读本和矛盾调处手册,凝聚一支以广大机关干部为主的农村矛盾调处的“志愿者”和义务调解员队伍,融入群众化解矛盾,深入基层服务发展,为矛盾排查调处发挥积极作用。
  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纠纷化解质量
  为提高农村土地纠纷矛盾化解的效果,维护基层稳定,在普法宣传的基础上,着力政策法规、仲裁规程和技术业务培训,努力打造一支拉得出、懂政策、善调处的专业队伍。每年都组织仲裁骨干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农村土地仲裁员师资培训,县(市、区)也相应组织仲裁员和调解员资格和技能培训,培养储备了一大批基层矛盾调处力量。另外,利用乡镇新任党委书记、镇长、分管负责人农村政策培训班,专题培训土地仲裁、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,让基层领导弄懂这些专业法规,争取相关部门支持,为推动土地仲裁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。从 2014 年土地确权以来,市、县、镇、村四级共调处化解各类土地纠纷矛盾 6 万多起,市里直接处理部、省、市或政风热线的信访近 500 件,代表市政府信访复核 100 多件,大部分是仲裁人员发挥作用 , 进行了有效化解,全市没有发生一起重大越访集访事件。
  创新方法方式完善商调裁诉机制
 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矛盾调处程序上,首先要求村、镇调处,从情理上说服,做好双方矛盾梳理,有利于邻里和睦共处。如协商不成,再到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免费仲裁,目的是从法律层面予以调解或裁定,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。如当事人不服仲裁调解和裁决的,引导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,通过司法裁决,在社会上形成依法维权的广泛共识。如当事人直接通过信访渠道反映诉求,市、县、镇三级在核查复核过程中,都明确告知群众仲裁和诉讼权利,减轻当事人负担,推动矛盾纠纷调处走上法制轨道。2017年,全市仲裁系统共调解土地承包纠纷总数 4886 件,其中乡村调解4425 件,仲裁庭受理 96 件,调解94 件,裁定 2 件,为多元化解农村矛盾提供了有益补充。在实体法律法规问题的处理上,针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的共性矛盾和个性情况,依据法律条款和政策要求,专门下发文件,把两田制遗留问题、弃田农户重新要地或要求分地的问题、私下流转引发矛盾纠纷的问题、特殊人群的承包权益问题、改变土地现状的问题、暂缓确权程序不规范问题等等进行梳理,明确处理原则,提出解决方案,并主动与信访、司法等部门沟通,妥善调处。每解决一起疑难问题,都要通过内部简报、微信工作群进行案例分析,点评完善,进行参考推广和宣传教育,争取“解决一案,教育一片”,营造农村和谐稳定的氛围。